龍8國際·(中國)官方網站-ios/安卓版/手機APP下載
      2023-06-15 22:45:07

      龍8國際推進產業強省建設!雲南這場新聞發布會信息量很大……

      分享到:

        龍8國際6月15日下午,雲南省委在雲南海埂會堂召開雲南推進強省建設系列新聞發布會推進產業強省建設新聞發布會,介紹相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2015年1月,習考察雲南時指出,要在推動產業優化升級上下功夫,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加快推動產業結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2020年1月,習再次到雲南考察時指出,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健全推動發展先進制造業、振興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要發揮比較優勢,推動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新興產業。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要求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在關系安全發展的領域加快補齊短板,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這些爲雲南省產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產業投資增速和佔比均創歷史新高,首次超過房地產和交通投資之和,成爲拉動投資增長的主要支撐,其中工業投資增長48.8%、排全國第二龍8國際,農業投資規模排全國第一。今年1至5月,全省產業投資增長23.4%、佔全部投資比重達47.2%,保持了去年以來的高速增長態勢。

        高原特色農業量效齊增。充分發揮高原特色農業優勢,做好“土特產”文章,加快推動設施農業、數字農業、綠色有機農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1:1。建成世界最大鮮切花產區,茶葉、天然橡膠、核桃、澳洲堅果、中藥材種植面積和產量保持全國第一,蔬菜、水果、蔗糖、牛羊、生豬等產業規模穩居全國前列。

        工業成爲經濟增長主引擎。大力實施工業振興行動,着力推進重點工業領域延鏈補鏈強鏈,打造優勢產業集羣,工業佔GDP比重提升至25%左右、爲2017年以來最高。煙草、有色、化工等傳統產業穩定發展,持續發揮對工業經濟的支撐作用。綠色鋁產業鏈延伸持續深入、集羣發展積厚成勢,硅光伏全產業鏈在雲南基本形成,智能手機、液晶顯示模組、光電子器件產量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電子行業成長爲新的支柱產業。新能源電池產業用1年多的時間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突破,去年產值達319億元、翻了兩番。

        服務業頂壓奮進、恢復發展加快。實施服務業提升行動,現代服務業不斷發展壯大,南博會龍8國際、旅交會等展會影響力持續提升。全力打造文化旅遊強省,持續擦亮雲南旅遊“金字招牌”,旅遊業全面復蘇,今年1至5月全省接待遊客4.58億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5471.26億元,分別爲2019年同期的1.4倍和1.3倍;“五一”假期,全省接待遊客3501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49.6億元,分別增長190.8%、193.7%,是2019年“五一”的2.3倍,創歷年來“五一”假日旅遊市場新高。

        對標世界一流營商環境,“抓發展必須抓營商環境、抓發展必須抓經營主體”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

        政策引領作用日益增強。頒布《雲南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實施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三年行動,出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市場主體制度易成本的若幹措施,復制推廣營商環境創新試點改革舉措,印發實施營商環境全面提質年行動方案,全省優化營商環境政策體系逐步健全。

        工作機制不斷完善。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省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市場主體倍增領導小組,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各地各部門轉作風、提效能,持續擦亮效率、服務、誠信“三大營商環境品牌”,全省加快形成上下貫通、部門協同、工作聯動的改革“一盤棋”格局。

        服務質量和效率全面提升。“數字政府”建設加快,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97.52%、全程網辦率達76.06%,便利化、人性化、專業化水平大幅提升。

        全省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1個工作日以內,日均“出生”經營主體2882個,省級用地審批時限縮短50%,環評、能評審批時限壓縮均超過60%,服務效能大幅提升,企業在滇投資興業信心不斷增強。

        截至2023年5月底,全省經營主體達529萬戶、增長21.58%、較去年底淨增37.97萬戶,其中,實有“四上”企業19992戶、同比增長17.5%、較去年底淨增1668戶,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歷史性突破50%、達到51.8%,是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的最直接證明。

        堅持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全省產業綠色發展底色更加鮮明。

        農業領域綠色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綠色有機生產方式積極推進,建立“綠色雲品”品牌目彔管理制度,711個優質品牌納入目彔管理,“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綠色雲品”矩陣逐步形成,全省有機農產品有效證書數和獲證經營主體數持續保持全國第一,賞雲花、喝雲茶、品雲咖、喫雲果,成爲一種國內消費新時尚。

        綠色能源第一支柱產業地位持續鞏固。水電建設穩步推進,總裝機世界第二、單機規模100萬千瓦全球最大的白鶴灘水電站全部投產,金沙江下遊水電基地全面建成。新能源開發提速換擋,全省電力裝機突破1.1億千瓦,綠色能源裝機佔比達86.7%,綠色能源年發電量佔總發電量90%,居全國首位、世界前列。特別是今年以來,全省新增並網新能源裝機559萬千瓦,爲2022年全年148.5萬千瓦的3.7倍。

        制造業綠色化轉型步伐加快。推進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實施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提升能效水平,支持企業開展綠色設計,開發綠色產品,建設綠色工廠,積極建設綠色低碳園區、零碳園區。

        2022年以來,共培育創建省級以上綠色工廠63家,其中國家級32家,綠色園區3個,其中國家級2個,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家、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30種。

        深化科技改革提升創新效能。制定出臺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29條措施、雲南省全社會研發投入提升三年行動方案、高新技術企業“三倍增”行動計劃、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優化創新生態,全省科技創新實力不斷增強,2022年,雲南省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全國排19位、提升2位,對產業轉型升級形成有力支撐。

        聚焦重點領域推進科技創新。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加快創新鏈、產業鏈融通發展,靈活採取“揭榜制”“軍令狀制”等方式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2022年新材料、綠色能源、數字經濟、裝備制造等產業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40餘項,開發重點新產品及新裝備30餘個,研發生物醫藥新品種9個,獲批上市新藥6個,銀銅鎳系電接觸材料、鉑基超高溫合金材料、半導體用高純材料等多項技術實現突破和產業化應用。

        創新平臺建設、創新主體培育和人才引培使用取得積極進展。累計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9個,省重點實驗室124個,省技術創新中心5個,省工程技術中心123個,騰衝科學家論壇和第六屆雲南國際人才交流會成功舉辦,共促成高層次人才及智力合作項目421項,招商引資項目213項,協議金額超2600億元。2022年高新技術企業淨增523家、增長25%,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項目數、經費數均創歷史新高。

        堅持應用導向,大力推動信息技術、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推進數字產業化發展、產業數字化轉型。2022年全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營業收入3110億元,同比增長52.6%。

        數字農業取得積極進展。建成雲南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建設數字農業示範基地39個,數字農業優秀應用平臺10個,114個縣列入全國電商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數量位居全國第一,2022年農產品網絡零售額407億元,同比增長13%。

        工人在雲南錫業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錫錠生產車間流水線上工作。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制造業數字化成效顯現。全省首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落地玉溪,培育認定煙草、鋼鐵冶金、化工、錫冶金、新能源車運營服務5個行業平臺,2022年全省15個項目、案例成功入選國家兩化深度融合、工業互聯網相關試點示範,53戶企業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組織實施30個智能制造示範項目,華能元謀物貿5G+智慧光伏電站項目、華能糯扎渡5G+智能水電廠項目納入國家能源領域優秀案例。

        服務業領域數字化應用不斷深化。智慧旅遊加快發展,數字商貿不斷拓展,智慧物流持續推進,130家景區實現刷臉或掃碼快速入園,135家景區完成智慧化升級改造並驗收達標,“雲上營家”智慧供應鏈平臺等智慧物流平臺建成運營,磨憨智慧口岸試點、京東集團昆明“亞洲一號”現代綜合物流產業園、中通快遞西南昆明智能科技電商產業園等物流新基建項目加快實施。雲南省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建成運營,數字資源整合共享取得實效,截至2023年6月11日,累計發布融資需求145.23億元,解決企業需求67.34億元。

        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堅持以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統領對外開放,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發展。

        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制定出臺貫徹落實習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維護好運營好中老鐵路開發好建設好中老鐵路沿線三年行動計劃、雲南省推動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等系列規劃和政策文件,有效構建高位推動、上下協同的政策體系,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出臺支持瑞麗、磨憨國際口岸城市建設措施和河口高質量發展意見,加快沿邊產業園區建設。深度對接RCEP,加強與成員國務實合作,雲南省與RCEP成員國實現服務貿易全覆蓋。

        中老鐵路黃金線路效應持續擴大龍8國際。實施通道能力提升、物流樞紐建設、沿線產業開發、經營主體培育四大行動,創新開展昆明全面託管磨憨鎮,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嵌入全球發展,昆明—磨憨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成功入選2022年度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中國老撾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入選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推進中老鐵路沿線個重大項目建設,促進“瀾湄快線”與中歐班列、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運等有機銜接。中老鐵路自通車以來,累計發送旅客超1600萬人次、貨物超2100萬噸,跨境運輸貨物突破430萬噸,國際旅客列車開行首月跨境旅客破萬、目前已超2.3萬人,輻射老撾、泰國、緬甸等13個國家,貨物品類超2000種,有力促進沿線產業發展及經貿往來,“黃金大通道”效益凸顯。

        開放平臺載體作用不斷加強。大力推進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邊境經濟合作區等各類開放平臺建設,推進跨境貿易、跨境產能、跨境物流。全力發展口岸經濟,不斷完善口岸功能,通關便利化水平持續提升,2022年12月雲南省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均排名全國第1位,全年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排名全國第2位、第3位。深入推進區域經濟合作,加大承接產業轉移,積極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開放新高地。招商項目逐步從傳統領域向先進制造業、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健康服務業、生物醫藥及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拓展,引資規模快速增長、引資結構持續優化、引資質量顯著提升。今年1至5月,全省實際利用外資2.25億美元、增長309.8%;全省口岸進出口貨運量1872.9萬噸、增長52.6%,口岸進出口貨值實現134.3億美元、增長16.9%。

        近年來,雲南一直把數字經濟產業作爲重點產業進行培育和發展。過去一年雲南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成效如何?對今年的發展預期是怎樣的?

        近年來,全省上下加速推進數字雲南建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加快。主要成效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數字經濟投資持續快速增長。數字經濟投資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石,雲南堅持發揮項目引領作用,聚焦夯實數字基礎設施、推進數字經濟發展、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等,加強項目謀劃,推進項目建設。電子商務中心、網絡營銷基地等互聯網生產、生活服務平臺不斷湧現,昆明數碼港國際軟件園等一批重大項目加快建設,智慧縣城、智慧口岸試點扎實推進。去年,全省數字經濟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4%,今年1-4月增長33.2%,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數字經濟經營主體量質並進。緊緊牽住經營主體這個“牛鼻子”,深入實施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持續完善數字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爲數字經濟經營主體成長和發展提供充沛的“陽光雨露”。騰訊、字節跳動、華爲等一批頭部企業先後在雲南設立全資子公司或區域總部,南天信息、昆船科技等本土企業提質增效、做大做強。去年,全省數字經濟經營主體新增7.6萬戶,同比增長41.2%,今年一季度,數字經濟的核心產業規模以上、限額以上企業戶數較去年同期增長16.3%;實現營業收入702億元,同比增長13.8%。

        數字產品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數字產品制造業是雲南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主要支柱,2022年發展態勢良好,實現營業收入2145.04億元,佔核心產業比重達69%,拉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長48.8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數字產品制造業增長17.8%。電子專用材料制造業發展勢頭尤爲強勁,微顯示器件、紅外微光、半導體材料、南亞東南亞語言機器翻譯等部分細分領域領先全國,手機、電腦、服務器等智能產品實現“雲南造”,數字經濟產業逐步向中高端邁進。

        下一步,雲南將深入實施數字經濟發展三年行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持續壯大重點企業,積極培育新興企業,因地制宜謀劃打造數字經濟園區,推動數字經濟產業集聚發展。預計今年全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業收入有望達3700億元,提前實現翻番的目標。

        近年來,雲南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堅守實體經濟大抓產業發展,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全力推進產業強省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積極成效,2022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954.2億元,同比增長4.3%,分別居全國第18位和第6位,經濟總量與前兩位的差距不斷縮小。

        今年以來,雲南着眼高質量發展要求,把發展資源經濟、口岸經濟、園區經濟作爲抓產業的重要方法和路徑,進一步優化政策組合,加強系統集成,以資源換產業,以園區聚產業,以口岸推動產業融入“大循環、雙循環”,打造雲南經濟發展比較優勢、綜合優勢,全省經濟發展持續向好,多項經濟指標增速高於全國,一季度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8%,增速高於全國0.3個百分點,1-4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2%,增速高於全國0.6個百分點。

        高原特色農業產銷兩旺,煙草、有色、化工等傳統產業穩定增長,綠色鋁、硅光伏、新能源電池等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加快,數字經濟、文旅產業、邊境貿易等快速發展。在國家支持雲南加快建設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等系列政策的加持下,各種要素正加速向雲南匯聚,產業發展迎來新的重大機遇。

        推動重點優勢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堅持全省資源管理“一盤棋”,加強產業發展布局統籌,推動綠色鋁、硅光伏、新能源電池等重點優勢產業聚力產業鏈關鍵環節強鏈、產業鏈配套環節補鏈、產品附加值提升延鏈,着力招引產業鏈龍頭企業,推動以商招商、以商建園、以商延鏈,推進全產業鏈集聚發展,加快建設“綠色鋁谷”“光伏之都”、全國重要的新能源電池基地。

        鞏固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競爭力。推動傳統產業加快綠色化低碳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增強高端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強化煙草產業對經濟的支撐作用,調優產品結構,提升品牌競爭力,做強原料“第一車間”龍8國際。優化鋼鐵產能布局,加快化工產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積極發展精細化工,大力推動有色、建材等產業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強做優硅鍺半導體、錫基、鈦基、高純金屬靶材等稀貴金屬新材料,穩步發展稀土、化工等新材料,加快建設錫基、鈦基、光電子微電子等產業基地,打造滇中稀貴金屬新材料產業集羣、楚雄綠色鈦產業集羣。圍繞生物制品、現代中藥、化學藥、健康產品等特色優勢領域,着力培育三七、天麻、燈盞花等“雲藥”品牌,大力發展美妝產業,打造化學藥產業集聚區。加快發展數字產業,大力發展電子信息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加快打造智能終端制造產業集羣。

        加快推進現代服務業升級。聚焦雲南省快速發展的重點產業,加快發展金融、諮詢、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深化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產品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促進旅遊業與健康、體育、文化、教育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門票經濟”“觀光經濟”向“綜合消費經濟”轉變,着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打造區域性消費中心,更好滿足人民羣衆的美好生活需要。

        着力壯大園區經濟。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推動園區聚焦主責主業、加速高質量發展。深化園區管理體制改革創新,加大簡政放權力度,集中資源、集中優勢打造一批規劃定位好、體制機制活、營商環境優、創新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示範園區,不斷激發園區活力,增強產業發展承載能力。

        大力發展口岸經濟。加強口岸基礎設施、交通物流、配套服務建設,提升口岸綜合服務功能。發揮好園區和口岸政策疊加效應,推進口岸與園區融合發展,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加快建設一批特色商品集散地和落地加工集聚區。

        雲南是我國連接南亞東南亞市場的戰略紐帶,在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提升輻射能力,推動產業開放發展方面有什麼樣的考慮?

        近年來,隨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全面發力,尤其是中老鐵路建成通車,到貨地點和貨物來源地已覆蓋泰國、緬甸、老撾、馬來西亞等13個國家,貨物品類由開通初期的橡膠、化肥、百貨擴展到電子、光伏、通信、汽車、鮮花等2000多個品種,全國已有25個省(區、市)依託中老鐵路開展國際貨物運輸業務,在中國和東盟間構建起一條內外聯動、便捷高效的國際物流大通道,“黃金線路”帶動產業發展作用持續擴大。

        加快推進沿邊產業園區建設。抓好規劃編制,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加快沿邊產業園區建設,加強政策統籌,強化對園區建設資金、土地等要素保障,確保建設項目加快推進實施。積極打造綜合優勢,做實招商引資,着力招引一批引領力強、知名度高的頭部企業和標志性產業轉移項目落地,加快形成以制造業爲主的產業園區,全面提升承接產業轉移能力。

        培育中老鐵路沿線特色物流園區。圍繞物流業降本增效和制造業提質升級,推動昆明依託高原特色農副產品現代物流園,打造“物流+高原特色農副產品+數字新高地”特色產業;玉溪依託化念綜合物流園、中國西南·玉溪國際物流港物流園等產業園區,打造“物流+生物醫藥+新能源”特色產業;普洱重點布局寧洱火車站冷鏈物流園等物流樞紐,打造“物流+農林制品”特色產業;西雙版納重點布局勐滿國際橡膠產業園,打造“物流+橡膠深加工”特色產業,大力推動物流業制造業提升融合創新發展水平。

        深度推進產業轉移合作。用活用足用好東西部對口協作機制,深化東西部產業對接協作。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積極引入金融、科技、人才等高端要素資源,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在雲南實現產業化龍8國際。強化與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地區對接合作,探索與先進地區建立產業合作長效機制、利益共享機制、園區合作運營機制,建立重點產業轉移服務體系,加快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吸引產業鏈、經營主體來滇發展,以“產業協作”推進“開放協同”。

        深化與周邊國家合作。加強產業分工協作,充分發揮南亞東南亞國家資源、關稅、勞動力優勢及國家間產業互補性,促進優勢互補、聯動發展。深度拓展南亞東南亞市場,加快推進農業、綠色食品、冶金及礦產深加工、裝備制造、紡織服裝、智能硬件、文化旅遊等產業合作發展,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上一篇:奧拓電子:接受國金證券等機構調研龍8國際
      下一篇:龍8國際創響永州 電鍍技術:電子產品可靠性的核心
      99久久免费国产精品,99久久免费国产精品热,99久久免费国产精品特黄_首页